我覺得KM平台所提供的wiki規模與概念跟大家所熟知的維基百科還是有些差距的,因此在作同儕間的知識分享時會有綁手綁腳的現象(例如:就如智義所言,到底要在誰的wiki平台分享?到底要看哪一個內容比較完整?),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,僅供參考:
第一:維基百科的人數規模比較大且廣,大家都在同一平台作分享、編輯、瀏覽,但KM平台的wiki感覺比較偏向以"組別"為單位的小型學習社群(共筆概念:同一組的成員上課時這裡記錄一點、那裡記錄一點,最後大家金剛合體,大功告成),因此會允許很多個wiki同時存在,但怪的是,所有人(其他組成員)又都可以瀏覽自己組別所編輯的內容,那到底以小組為依歸的共筆機制何在?
第二:維基百科不會規定只有哪些人可以作編輯(只要是會員即可),但KM平台的wiki有透過"設定共同編輯的作者"來限定誰有權限去作編輯,所以概念上是有差異的,也多少對知識分享的整體規模產生阻力
第三:KM平台的wiki架在個人部落格架構下,明顯就是容易令人混淆,因為前者比較偏私人領域,後者較偏公共領域,而這可能牽扯到當初定是如何定義此wiki功能,因此要從系統設計上去重新定義與思考。
第四:我個人覺得KM平台的wiki讓我很霧煞煞,一堆按鍵與功能,玩了十分鐘就不想再碰他一根汗毛了~~~感覺介面不是很friendly,不好上手與操作,會不會因為降子而降低使用者去使用的意願呢?(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個人是電腦白吃有關!哈~big bias!)
最後,我覺得要測試這個共筆功能,可能還是要同學間相互作test(每個人只有一個帳號,很難測試到底這功能是如何運作),才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!像我剛剛偷跑到陳年興老師的wiki給他隨便作"建立新文章"的測試,但建完卻無法從頁面看到任何結果,我不禁懷疑,這個"建立新文章"是要作啥用的?還是這牽扯到自己是否為該wiki之共同編輯作者?
At 2008-09-30 08:22:13 nschen (陳年興 ) wrote :
各位同學們大家早安:
老師很高興看到許多同學已經開始使用Blog來記錄與整理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。
可是我還沒有看到任何一位同學採用WiKi來協同整理筆記或寫作。
這個現象我已經在網路注意很久了,似乎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樣的現象。
問題的關鍵到底在哪裡呢?
WiKi倒底是要如何在Web 2.0的社群中運用呢?
這麼WiKi倒底要如何有效的運用於學習社群的環境中呢?
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老師,因此老師希望邀請本班同學一起來找出答案。
一學期之後,看看我們可以發現什麼?
|